諾那.華藏精舍
x
SKYXY客服
x
尋回本心,不忘師恩(四) | skyxy
快速建站
︿
TOP
首頁 > 生命停、看、聽 > 文章內容
尋回本心,不忘師恩(四)
7/20/2018 10:14:33 AM
瀏覽數:609
Cogito Ergo Sum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︰江沅霖
四、三慧
  在有限的生命中,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須有意義,才不至於浪費生命。許多人擁有信仰,卻大多沒想過自己為何信仰、如何信仰,也從未思維過「信仰」的意義到底是什麼。這樣的情形,當然也出現在許多宣稱自己正在修行的許多佛教徒身上。虔誠的佛教徒應該都知道佛陀具足一切圓滿相好,更是通達世出世間所有義理;我們因為了知佛陀的功德,所以產生了些許信心。信仰佛法之後,我們應該進一步期許自己與煩惱絕緣,並且能夠成佛,廣利有情。
 
  透由善知識引導入佛門,有的人能按部就班地學習,並逐步深入修行,但絕大部分的人卻不知道學佛的真正下手處。人們往往看到了成功的一面,卻不思考如何成功;即使知道了如何成功,卻也想盡辦法投機取巧、找輕鬆方便。因此,於今末法時期,縱然佛法已經幾乎傳遍了世界各地,但接觸的人多,成就人的少。造成此現象,有許多的原因。其中,「聞、思、修」三慧並重是現代佛教徒明顯缺乏的,同時也是 智敏.慧華兩位恩師時時對弟子們的囑咐。
 
  聞慧,是指從經論或善知識處聽聞佛法,能生智慧;思慧,是指思維從經論中及善知識處所聞的佛理法義,能生智慧;修慧,是指聞法後並思維其義趣,即隨順修習,能生智慧。多數的人(包括我自己)聽聞佛法後,雖然生起一定的信心,卻未能進一步思維其中義理,就急忙想要修,甚至想要馬上成證,因而陷入停滯。在對佛法一知半解的情況下,又不能思維其中勝義,就容易出現迷茫或歧路。因為沒有明確方向,也毫無進展,許多人會藉由外在的灌頂、加持、做善事等許多方式,希望可以積福除障開慧。雖然這些助緣具有一定的力量,但一旦落入極端,就可能產生有人如浮萍般四處飄蕩,沉迷於跑道場、求灌頂或修事相儀軌等狀況。即使經過上師灌頂加持,也並非意味著對於佛法不解的部分就可以無所作為,而期待接下來的修行都能毫無障礙,立刻開悟通達。
 
  上師的傳法、灌頂,除了是傳承三寶三根本對弟子的攝受、加持,也是一把鑰匙。如果拿到般若的鑰匙,自己不向前打開解脫之門,那麼法身的光景也不會自動出現。所以到最後,又得再回過頭來,重新見、聞、思、修。這樣一來一往,一生又不知道過了多少寶貴的歲月去了。


  我們都知道植物的種子落土後,會先發根芽,再生莖苗,接著才開枝散葉,生成花果。聞、思、修三慧也是如此,次第井然,不可顛倒。聞慧是三慧的因,眾生若受持、轉讀、流布經藏,則能生慧;依此聞慧則生思慧,依思慧則有修慧。這是斷除煩惱、證得涅槃的過程,就好像依種子生根芽,依根芽生莖苗,依莖苗而轉生枝葉、花果。因此,聞慧、思慧為散智,是發起修慧的助緣,僅可以止惡行善;修慧則是定智,具有斷惑證真的作用。
 
  在《楞嚴經》中,觀世音菩薩自述過去在因地修行時,是「從聞思修,入三摩地」。我們若能從聞而思而解而修,自然可以轉凡成聖,自度度人。所以,聞、思、修三慧是學佛的起步。我們若也能學習觀世音菩薩因地之修行方法,並發起廣大願心利益眾生,便能與諸佛菩薩的心相應,乘般若慧船,到達解脫彼岸。
 
  曾受 諾那祖師囑託至漢地傳法的貢噶呼圖克圖,於民國三十七年在南京諾那精舍講演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,在前行時也提及了三慧的重要性。其中一段提到︰「凡夫偏執,所求正法,僅賴文字,故所見不能超越所信,斷章取義,徒滋舛誤。要明白佛之真理,必須多聞,故講經說法,流傳至今;必須依止大善智識、學者廣聞法要以資證悟,而獲究竟。」因此,像我們這樣末法時代的凡夫眾生,平常只是熱心善舉,稍積人天小福,偶爾再念幾段經文,要達到證悟是遠遠不足的。
 
  貢噶上師又開示︰「經藏調治嗔心,律藏調治貪心,論藏調治癡心;經藏以定為主,律藏以戒為主,論藏以慧為主。從戒、定、慧三學而調伏貪、嗔、癡三墮。」除了依止上師,不離三寶,還需要自己不斷精進,廣學多聞(例如研讀金剛贈經會的經論),去除我執、煩惱、習氣。
 
  貢噶上師又以「有教無證者,如口渴之人,見大海而徒然讚歎,不設法取水,其渴仍不能解;又如耳聾之人,奏樂僅以娛人,自身不能欣賞」,與「有證無教,則如盲者騎驢,終日摸索,目的地終不能達,亦不能領導他人到達」相對比,說明「有教無證,不了究竟;有證無教,不能正等」,強調「如理觀察、如理修持、如法求證」,「依聞、思、修而從教、證得究竟」。
 
  密乘行人當如上師所開示,依教奉行,並於行持時佐以經典開演之印證,如法修學,才能在五濁惡世像蓮花般出淤泥不染。平常言行舉止若無法利他,則不要浪費光陰,應時時不忘頂戴上師三根本三寶,當下以三慧攝持三門,將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化為本尊之清淨三密,令自他一切吉祥圓滿。


(全文完)
您也可能喜歡這些文章
留言給作者
不公開此留言     登入即可留言
讀者留言
載入更多留言
文章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