諾那.華藏精舍
x
SKYXY客服
x
《普賢行願品》迴向偈簡釋 | skyxy
快速建站
︿
TOP
首頁 > 建立智慧幢 > 文章內容
《普賢行願品》迴向偈簡釋
3/2/2017 9:03:45 AM
瀏覽數:6079
Cogito Ergo Sum
作者/蓮華遊舞

●《普賢行願品》功德簡介
 
  華嚴海會上,普賢菩薩親告善財童子及大眾,若欲成就如來殊妙功德門,應修普賢廣大行願,由此演說了一部涵攝一切佛子行願精華的《普賢行願品》。自此,印、藏、漢地都遵修此經,作為成就菩提佛果的圓滿正因、淨障集資的無上方便,以及迴向功德的必修功課,故成為顯密諸宗修學菩提心願行的最勝經典。
 
  經中普賢菩薩發願往生,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以期圓滿佛果,為後代佛弟子們揭示了一代時教以淨土為歸的甚深旨趣,而成為淨土宗的重要經典。普賢行願力量不可思議,臨命終時,唯此願王不相捨離,一切時中引導行人。一刹那頃,即得往生極樂世界,蓮華化生,蒙佛授記;從此圓滿普賢願海,分身塵刹,廣度有情。故此經是累積淨土資糧的最殊勝方便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捷徑,亦為深入聖者境界的要門。
●《普賢行願品》迴向偈
 
  文殊師利勇猛智,普賢慧行亦復然,
  我今迴向諸善根,隨彼一切常修學。
  三世諸佛所稱歎,如是最勝諸大願,
  我今迴向諸善根,為得普賢殊勝行。
 
  以下就此《普賢行願品》精要八句,簡釋之︰
 
一、入於菩薩之迴向
 
  文殊師利勇猛智,普賢慧行亦復然,
  我今迴向諸善根,隨彼一切常修學。
 
  此處隨學文殊大智及普賢大行。「勇猛」形容般若空智的力量,謂文殊菩薩以智慧劍從根斬斷無明、我執之根本;「普賢慧行亦復然」謂不僅隨學文殊的勇猛智,亦隨學普賢的巧慧行。「行」前加一「慧」字實有其深義,「慧」指巧慧。《無垢稱經》云:「何為菩薩繫縛解脫?若無方便攝取三有,是為菩薩繫縛;若以方便趣向三有,是為解脫。若無智慧攝取三有,是為菩薩繫縛;若以智慧趣向三有,是為解脫。」因此,沒有以智慧攝持的方便,是菩薩的繫縛。可見普賢行是巧慧行,內有靈明的智慧。否則,一己我愛之執深重,連最基本的德行、品格都無法達到,如何能施展無邊妙行,而起度生大用呢?究竟而言,以根本智證悟法界之後,方得以流現廣大的菩提妙行,故智慧和方便不能分離。
 
  何以要迴向生生世世隨學文殊、普賢,其中有什麼重要意義呢?《清涼疏》上釋:「文殊表解,解發願故;普賢表行,解起行故。故願與行,分屬二聖。」文殊表甚深之解,具有智慧方能理解種種發願的意義;普賢表示廣大之行,即是由「解」,所生發的「萬行」。因此,願或智慧屬於文殊,行屬於普賢。這是用解、行作為解釋——文殊表示能起的「解」,普賢表示所起的「行」。
 
  《華嚴經》中,彌勒菩薩曾說:「汝先所見諸善知識,聞諸菩薩行,深入解脫門,滿足大願海,皆是文殊威神之力。」意思是說︰由解瞭智慧得發大願,以願力推動而親近善知識、聽聞菩薩行、趣入解脫門,皆由文殊的威神力所致;換句話說,須以文殊的般若空智為指導,方能出生菩薩六度萬行。
 
  總之,智慧如目,行持如足;目足必須並運,缺一不可。如果沒有文殊勇猛之智,不能了悟本具的妙明真心;如果缺乏普賢之慧行,也無法圓顯本具的萬德莊嚴。唯有文殊智和普賢行並運,才能證得無上菩提道果,此為本頌所蘊涵的深義。一切菩提行的要點,都歸攝於此頌當中,故迴向善根當學文殊、普賢安住於三輪體空的境界,將一切善根毫無執著地迴向一切眾生。


二、入於諸佛之迴向
 
  三世諸佛所稱歎,如是最勝諸大願,
  我今迴向諸善根,為得普賢殊勝行。
 
  念此頌時,應將自己所修持的所有善根,迴向過去、現在、未來諸佛共同稱歎的如是最殊勝大願(簡言之,即是弘揚佛法與利益眾生),為自他共證普賢殊勝行,而猛厲迴向。
 
  這一頌提到普賢願是最殊勝之大願,這是因為普賢行願總集一切佛菩薩稀有之行,涵攝菩提道由「因」至「果」的所有行願,且願願「稱法界心,極法界量」。從自利來說,以普賢行願力能速疾證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,能引生暫時與究竟的無邊利益,成為現證菩提的最強之因;從利他而言,以普賢行願而迴向,能成就盡虛空、遍法界的有情,增長無量利益安樂的功德。因此,普賢行願是最殊勝的大願,三世諸佛莫不稱歎。
 
  大乘菩薩的所有修持,都包括在文殊智和普賢行中,《文殊師利發願經》云:「如文殊師利,普賢菩薩行,我所有善根,迴向亦如是。」所以我們應該發願:願在一切眾生度盡前,生生世世得到文殊師利菩薩大智的攝受,具足普賢王菩薩的無量大願——對大乘行者來講,這兩點是不可缺少的。
 
  龍樹菩薩說,「文殊師利勇猛智」等八句是極為殊勝的迴向,一切大願都總攝於其中,是整個《普賢行願品》的精華,僅念此八句就等於念誦了全部的《普賢行願品》。此二偈頌被許多漢藏大德廣泛引用,非常簡單易行,迴向時若無暇念完整部《普賢行願品》,就可以念誦從「文殊師利勇猛智」至「為得普賢殊勝行」的八句兩偈頌,作為代替。
您也可能喜歡這些文章
留言給作者
不公開此留言     登入即可留言
讀者留言
載入更多留言
文章列表